【公告】
「人與人之間不該是對立的, 應是人與人彼此合作去和事情競爭, 去解決問題。」 from〈由認為精神醫界黑暗的偏差認知到持平看待的轉念歷程〉

目前分類:相關新聞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製造」論文:如何規範產業資助產生的研究偏差

文章來源: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research-article-manufacturing

 

攝影吳逸驊  文 公醫時代2016/10/3
最近頂尖醫學期刊JAMA發表一篇研究,直指50年前美國糖業資助科學家生產論文,讓含糖食物避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爭議,並將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聚焦於脂肪上。研究一發表,便在學術與新聞界引起軒然大波。
最近頂尖醫學期刊JAMA發表一篇研究,直指50年前美國糖業資助科學家生產論文,讓含糖食物避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爭議,並將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聚焦於脂肪上。研究一發表,便在學術與新聞界引起軒然大波。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伊甸照顧者專線  

新聞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012003671-260405

 

為協助精神疾病的照顧者面對照護壓力及困境,伊甸基金會今天偕同「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宣布正式啟動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去年底試營運到今年9月為止,已服務1000多通以上電話,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彼此交流與支持,專線每周一至每五的13時至20時30分提供服務,專線電話(02)2230-8830。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表示,由於社會對精神障礙者的誤解,使多數家屬不敢尋求協助,至今超過1000通洽詢電話中,常聽到家屬無法負荷壓力而痛哭失聲,其中尋求情感與社會支持的來電者也最多,佔來電總數將近30%。

 伊甸基金會表示,上週在新北市,一名獨自照顧有精神疾病手足與母親的鄭姓婦人,因擔心鑑定精神疾病被社會貼上標籤,不敢接受政府及公益團體幫忙,後來因長年照顧壓力,在母親離世後也跟著自殺結束生命,這些精神疾病照顧者的壓力有誰能知?

 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理事長吳金蓮也說,過去47年一直照顧患有精神障礙的哥哥,當初因長期壓抑的照顧壓力,找不到抒發情緒的出口而罹患憂鬱症。她說,當時腦海中經常出現不想活的念頭,還好及時就醫,並學習照顧者教育課程,才逐漸懂得如何照顧與疼惜自己。

 而根據衛福部去年統計,全台超過248萬人至精神科就診,但接受政府追蹤的社區照顧精神病人只有14萬人,每年更僅1.5次面訪機會。但在2016年台灣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中,卻沒有一項完整協助家屬面對精神疾病的家人。 (中時)

 

unnamed-36

資料來源: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55192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糖業被揭收買科研論文,令脂肪獨自承擔心臟疾病罵名近半世紀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順其自然,慢慢調整: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心台灣兒童用藥安全「愛他,不藥害他」國際公益團體辦健走

中央日報 (2015-11-19 17:44

 

image 44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全球巡迴展在台北開展十一天,已超過兩萬民眾觀展。主辦單位公民人權協會(CCHR)為一國際公益人權團體,呼籲大眾應了解「告知後同意權」,注意精神科用藥安全主辦單位將於本週六(11/21)舉辦「愛他,不藥害他」全民健走大遊行,沿續相同理念,提醒大眾勿對兒童精神疾患濫診濫開藥。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德國CCHR總裁班德崔平,和日本CCHR執行長小倉謙來台,共同參與此次「愛他,不藥害他」全民健走大遊行,並提供他國精神科藥物氾濫經驗,避免台灣重蹈覆轍。 

   去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第六十五屆聯合國兒童權利大會,兒童權利委員會對於關懷兒童心理健康,敍述如下:「58. 本委員會對過度施予兒童處方精神治療興奮劑感到憂心,也對過度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及『注意力缺失疾患』甚感憂心。這些過度處方與過度診斷與以下事項相關:(a)過度處方精神治療興奮劑派醋甲酯(利他能)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崩壞的醫療之-救救「生化卡藥人」

2015年12月02日12:13    

新聞來源: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02/744750/


作者:陳宜姍(藥師)

 

上週有一則新聞標題是「精障病患誰來救」,由立委楊玉欣領軍質詢衛福部精障朋友照護問題,其中提到了一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情,即精障朋友有重複住院出院的現象。據學者研究指出,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一年內再住院率達20%。

健保美意,設置精神科或身心科。在民眾的理想中,該是傾聽協助有心靈困擾的人們走出困境,及引導人們提升生活的能力。事實則非如此,精神科醫生的醫治方式,多是看診,貼一個標籤(病名),再開藥的模式。通常當處方藥吃了導致失眠副作用後,再加開一顆安眠藥,導致抽搐後,再加開一顆抗焦慮或抗癲癇藥。病人表示沒有好轉時,就換一種藥。就這麼一直吃一直吃,治不好也停不了藥,造成了一堆「生化卡藥人」:卡在藥物副作用,想停,但停了會生不如死的一群人。這一群生化卡藥人,原本的問題可能還沒解決,現在又加上藥物副作用的困擾,真是叫人不憂鬱也難。

以下的事情,說出來可能難以置信,但是,有些精神科藥物長期服用的副作用,絕對是你想不到的。它可能導致遲發性運動障礙或藥物誘發的躁動,而且發生率沒有想像中低。遲發性運動障礙使患者的症狀表現好似神經退化疾病,例如不自主眨眼、手臂扭曲放不下來等等,這是一種幾近不可逆的症狀。藥物副作用導致的躁動,讓病患明顯的較具攻擊性。一個正常人,都可能因為這種藥物副作用的反應,而被視為生病,或太過暴力而被送進精神病院。當這種不尋常的反應,發生在曾經有精障病歷的民眾身上,那麼就很可能再度送進醫院了。這會不會是精障病友進進出出病院的其中一項原因呢?

當了二十年藥師,我觀察到最近幾年精神科藥物真的太濫用了,除非你不看醫生,否則幾乎人人都有機會拿到這些影響心智及成癮依賴性的藥物,而且副作用真不少。身為藥師,我呼籲解鈴還需繫鈴人。醫生們有責任協助民眾暸解治療方法及用藥,治療時間及用藥風險。當藥物無法治癒病人,只是控制病情,也應該清楚告知。除了開藥,協助病患戒斷成癮性藥物,更是醫生的責任!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大屠殺:過去十年超過五百萬人因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死亡

撰稿者:伊森.A.霍 夫  Ethan A. Huff, staff writer

中央日報 (2015-08-25 16:17)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825/15026342.ht

 

   本報訊:最新一期的《英國醫學期刊》刊出的一篇辯論型態的評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是否造成更大的傷害,而非更多的好處?〉文中推論並大膽指出,假如每位正在服用精神藥物或抗憂鬱劑的人,都能夠停止服用這些致命藥物,並且用更新、更安全的方式給予治療的話,這個社會的狀況將會更好。
 

    丹麥一家獨立的藥物安全分析團體,諾迪克柯克蘭中心的研究學者,彼得.C.葛席教授(Peter C. Gotzsche),他發現,西方世界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這些精神藥物的效果非常小,但是其諸多副作用卻頗具傷害性。
 

    葛席教授檢視過去關於抗憂鬱劑及失智症藥物的研究資料發現,這類藥物中的絕大部分,即使全面停止使用,也不會對病人造成任何傷害。研究人員發現,這類廣泛開立的藥物,其實在療效上明顯缺乏證據,許多病患也沒必要服用這類藥物。

文章標籤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來源: PeoPo 公民新聞     https://www.peopo.org/news/282633 

 

 

日本名醫內海聰 台北舉行精神疾病替代療法研討會

近日多起暴力事件震驚社會,多位政府首長都在呼籲人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於七月二十五日下午在台北師大公館校區,舉辦精神疾病替代療法研討會,特邀請日本名醫內海聰來台,與台灣替代療法及中醫界的名醫,共聚一堂,針對精神疾患提出另類且多元的解決方案,提供醫藥界及病患家屬知的權利。

  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在研討會開始時闡述,最近頻傳藝人自殺,及暴力悲劇,新聞中透露這些事件的主角,有接受精神上的治療並服藥。精神科藥品副作用的傷害性已高於它嚐試處理的症狀,公民人權協會為提供台灣民眾心理健康方面正確的觀念及更寬廣的角度,特別邀請在日本推廣有成的內海聰醫師,來台分享他的醫療經驗。

  四十歲的內海聰醫師,在日本國內以觀念新穎,敢言敢罵著稱。在日本臉書界,內海醫師是最有名氣的醫師,在日本臉書粉絲團排名第十。他在三年內寫了二十本書,其中一本已暢銷二十五萬冊。他在演講中分享,兩年前在東京開立的DD診所(DD為Drug Deprivation縮寫,即廢除藥物的意思),用營養,排毒,漢方及多元的替代療法,治癒了兩百多位慢性疾病的病患,包括癌症,過敏和精神疾病,讓他們成功脫離化學藥物並重獲健康,所以製藥業非常討厭他。他談到精神科藥物和毒品的功能和特性完全一樣,也有農藥的成份,具有傷害腦細胞的毒。根據他在日本所得到的資料,有三成的病患住進精神病院後會死亡(不含自殺人數),其原因包括藥物中毒、電痙攣致死、因被捆綁而造成壞血症,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內海聰醫師提醒大家,想要健康,一定要注意精神科治療和食物來源這兩大問題,並提醒台灣民眾要進行改革,才能真正保護自己的國人。

  台灣的替代療法精神科先趨,光能身心診所院長鄭光男醫師是另一位講師,他指出目前精神病學醫療上的困境,包括藥物上市十年到二十年後,才發現嚴重副作用。精神病學雖然對症狀有精確的描述,但這樣的描述無法解決問題。鄭醫師也分享他使用自然療法改善身心症的臨床經驗,發炎和過敏會對大腦產生壓力,而體質弱的人,排毒能力也跟著差。基本上,精神障礙和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憂鬱症患者生活中的壓力只是最後的稻草,他們在憂鬱症之前,部分的身體機能已經出了問題。

  兩位醫師演講後,是一個小時的研討會,邀請自然療法名醫林承箕和名中醫師張景堯共同討論,現場提問熱烈。

  此次研討會吸引了上百位民眾出席,其中包括數十位醫藥專業人士共同參與研討。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