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Han-Sun Chiang (江漢聲)
- 分類:New Ethical Challenges 全球化之下的倫理重建
- 發佈:01 九月 2011
(圖片/Dmitry Ulyanov)
依據個體差異定義健康
什麼是健康?最傳統的觀念是「沒有病,就是健康」;事實上卻有很大的爭議。試問「疾病」的定義是什麼?沒症狀就是沒病嗎?有症狀就一定有病嗎?都不盡然。如果說沒症狀、沒病的人才算健康,那麼健康的人實在不多;對很多人而言,健康是遙不可及。所以在現代,對於健康定義須作一定程度的修正,2009年《刺胳針》雜誌(The Lancet)對「健康」的新定義是:
現代人的健康觀是如何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健康已不再是僵化的定義,而是因每個人的狀況有很大的差異。健康不再取決於醫師的意見,而是每個人的想法,根據他們的功能需求,醫師的角色只是幫助每個人去調適生活,達成他們個人的健康,這應該是「屬於每個人的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的一部分。(The Lancet 373:781, March 2009)
因此,健康不再是少數人的權利。健康不是有一定的標準數字,健康不再是醫生說了算數;而是每個人都有權利追尋自己的健康。健康是以個人的需求來考量,而醫生的責任是幫助每個人或每個病人去建議其所需求的健康。
健全的人生觀與養生觀
「健康」在我們的生活中至少要包括四項要點,彼此之間息息相關:
一、健康的人生觀、健康的養生觀。
二、健康的生活模式。
三、對健康有更積極的願景——健康檢查需要嗎?
四、能適時調整自己的健康規畫。
誠如每個人的出身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生活不同,每個人的基因也不一樣,對「健康」的需求更不可能完全相同。首先,每個人對人生的看法、目標不同,對生命、死亡的概念亦不相同,因而要過什麼日子,如何去追尋健康也就大異其趣。譬如說,台灣某些地方的原住民,他們每天捕的魚夠吃就好;他們喝酒作樂的習性,是他們很簡單的健康人生觀;相對於在都會生活的大部分人而言,除了汲汲營營追尋名利、累積財富,也擔心生病失去健康,所以他們小心翼翼地做各種健康檢查,斤斤計較地養生抗老,他們對健康的焦慮,也形成了目前一部份的現代醫療文明,諸如高級健檢、養生偏方等等。
另一方面,一個精采的人生,絕對不是單一場景或單一戲碼,歷經多少悲歡離合、走過每個生老病死,要保持所謂「身心靈」的「全人健康」並不容易。身體健康,不見得心理健康,更不見得能擁有正面情緒;而面臨人生的起起伏伏,心理情緒的健康似乎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在人的生命歷程中,身體健康其實被太多外在元素所掌控。因此,所謂的健康應納在身心靈的全人以及人生過程的全程裡面,其中正確把握人生觀是最重要的。健康的人生觀會使人掌握大部分人生的健康;健康的人生觀也會使人更適應人生的大起大落。一旦心情平靜,身體也就能維持健康。
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在每個人的人生觀和養生觀中,會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模式,從醫學觀點來看,有些生活模式是健康的,有些是不健康的。抽菸、酗酒、吃檳榔、天天大餐、熬夜工作等等,對某些人來說是讓自己滿足生活、解放焦慮;然而就醫學觀點而言,絕對是不健康的。
就拿一個現代文明社會最常見的「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而言,包含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醣、腰圍寬廣等等,都是造成心臟病和中風的高危險症狀。這個病症目前知道是有基因調控的,但是即使身上帶有這個病症的基因,也可從小使用藥物控制來防止發生。而公衛學者更發現,如果養成「健康生活模式」,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效果和長期藥物控制的效果是一樣好的;以「健康生活模式」來保健的人,更可免於長期服藥所導致的副作用。
什麼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健康生活模式呢?就是依據每個人的需要來調整飲食、規律的運動、充分的睡眠、減低生活壓力、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等等,這似乎也是每個人健康、長壽的保證。這些健康生活模式的原則也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或許需要更多的運動,有些人則是以良好的睡眠或紓解壓力為主。然而,如何為每個人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呢?這就是現代醫護人員、營養師、心理師的工作了。許多人或許對健康的需求較以往更為殷切,於是出現各式各樣的補藥、養生偏方、健身房、紓壓中心等等,此乃現代文明為了強化個人健康生活模式的產品。
積極展望未來遠景
整體而言,每個人的健康會隨著生活、年齡而有所改變,所以在追尋更好的生活同時,也要追尋更好的健康。因此,健康的定義應該也包含「對健康有更積極的願景」才是。
就現代人而言,想要知道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就是去做健康檢查。各種健康檢查的內容均有很大的不同,到底健康檢查要做到什麼程度?現在坊間有非常縝密、精細而且昂貴的健康檢查,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嗎?譬如說對身體內部深層做很高解析的影像檢查,發現小血管的輕微阻塞或是一個不確定的小腫瘤;做特殊癌症基因篩檢,發現帶有某種癌症的基因,卻不一定會致癌;這些結果對有些人是想知道真相,對有些人卻是帶來每天的焦慮和壓力。當然,例行檢測「代謝症候群」中的血壓、血醣、血脂肪和肝腎功能等等,能使中年以上的人更積極規畫健康生活,則是絕對有意義的。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自覺得身體很好、沒有病痛、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健康之中,等到有問題再求醫,那就不太符合「積極願景」的現代健康觀。積極的願景,尚且包括追尋更好的健康狀態,比方如何讓身體器官維持健康的功能,在年華老去的時候不會產生症狀困擾等等。因此,健康的生活規畫在現代人的健康觀點是很基本的。如同前面提到,長期的健康生活模式,等同長期服藥預防的效果,卻完全沒有藥物的副作用。這更告訴我們,積極建設未來的健康,才是健康人生觀的一部分。
適時調整健康規畫
很多人對過去或年輕時的美好充滿回憶,或是會有這種感嘆「如果再年輕一次,該有多好,我將如何又如何」,這種想法健康嗎?不盡然。上帝給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雖然長短不一、過程不同,如果能把人生的每個部分都依照自己的理想盡力過好,才是健康的一生。所以「抗老化」的觀念應該要修正,每個人都會老,每個器官也都會老,要如何去對抗?應該是讓老化的器官用得好、讓老年的日子過得好,才是健康。您可以美白、可以整型、可以使用荷爾蒙來強壯自己,或維持外貌和生理機能,然而不要矯枉過正,期待身體的功能回到年輕的從前。
更積極的做法是,以白髮和皺紋的魅力、用笑容和進取的心,讓人覺得您是如此健康強壯的老人,從此不再因為回味從前的種種而自怨自艾,也不會因想滿足自己而過度妝飾打扮增添煩惱。反而應計畫更遠的未來、更老的日子裡的健康。可以修改一下我們的古話來形容,那就是「夕陽無限好,未必近黃昏」。
不管是年輕或老年,疾病或症狀,痛苦或創傷都免不了跟隨每個人的日子走,這對人的健康永遠是個挑戰。如果因而被疾病、痛苦或創傷打敗,致使意志消沉,這個人就不健康了。在病痛中,一個人若能調整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依然可以過得很好、很健康,那麼就等同打敗了疾病的挑戰,充分享受上帝給您這一個部分的人生。
打造智慧的個人化保健
對每個人而言,「健康」的定義和生活方式,應該要適時調整。就身體老化的速度而言,從年輕起每十年、每五年,到老時甚至每三年、每一年都要自我檢討來做調整。如果出現疾病或症狀,更要即時和醫護人員、營養師、心理師、社工師商量,或是自己深思並和親人討論,如何重新開始健康生活的規畫,讓接下來的日子過得健康。
隨著醫藥的進步、資訊的發達,人們追尋健康的欲望愈形強烈;然而,也陷入了許多迷失。到底追尋健康的做法健康嗎?是不是讓一個人愈追尋愈不健康?是否我們得回歸來想到底什麼是「健康」?醫學教育大師William Osler說:「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它不像物理、數學或化學,有一定的理論和數據做依據,因為這是「人」的科學,人體的奧妙就在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也由於如此,照顧每個人的健康,還是要以每個人的身體、生活、環境和思維去考量。這個時代有智慧的人,就要為做「個人化」、「屬於自己」的健康定義,量身打造自己的健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