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藍色字為期刊內容
綠色字為慢慢所寫
(精神障礙者)這類議題的報導,通常是在精神障礙者出事(例如殺人、傷人或是自殺等), 才會特別受到關注,而這樣的報導內容很容易形塑「精神障礙者」是社會日常生活的危 險因子形象。此外,這些報導的消息來源,主要是醫療專家、警政單位等,較少是來自 精神障礙者的「發聲」,加上「省略」、「刪除」事件重要的背景脈絡,更強化社會大眾 對精神障礙者負面的「刻板印象」。
如上文所述:『大眾媒體對精神障礙者的”出事”報導容易形塑「精神障礙者」是社會日常生活的危險因子形象,加上報導的消息來源,主要是醫療專家、警政單位等,較少是來自 精神障礙者的「發聲」,加上「省略」、「刪除」事件重要的背景脈絡,更強化社會大眾 對精神障礙者負面的「刻板印象」。』筆者深感認同。
「省略」、「刪除」事件重要的背景脈絡,更強化社會大眾 對精神障礙者負面的「刻板印象」。筆者在2016年應伊甸活泉之家邀請談《破除我的躁鬱症之法:解讀躁鬱背後的情緒密碼》,就是想以自己的生命故事,細談重大事件後的背景、脈絡,來提出各個事件背後是有脈絡可循的,並非可能單純只因筆者是醫療診斷下的「病人」,由於精神病發所做出了種種「不正常」的行徑。茲以一件自身經驗為例:
“在2004年學期末,確定調校成功能回家鄉任教後,或許是捨不得離開那些小朋友而情緒波盪或是純粹是身體的緣故,我的心情跟身體開始亢奮,但因為生活跟工作上還是處理得來,所以我並沒有察覺到異狀。
等到七月五日要到新學校報到時,我跌破所有人的眼鏡,主動跟人事主任要求不報到。完成手續後,參加朋友們幫我慶生的餐會,結果朋友們看我過於亢奮察覺不對勁,私底下聯絡我家人,然後把我騙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