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社會告訴憂鬱症患者「閉嘴別吵,吃藥就好」,我選擇不撐傘,感受雨〉 (點選可見全文)

 『我知道對一些人來說,有些藥物是有效的。有些案例是,藥物真的讓痛苦永遠沉寂,真的讓事情變好了。另外的案例則是,藥物提供了一部分的長期解決方案,很多人沒辦法不靠它們。而我呢,在我那迷失方向的煩靜錠焦慮大襲擊之後,我被嚇到不敢再吃藥,我再也沒有因為憂鬱症(為了對抗焦慮和恐慌)而直接服用什麼東西。』

『如果藥物可以有所幫助,那麼我會服藥。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舒緩內心裡「極度的苦痛」(真的就是這個字),要從中恢復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因為我不吃藥,我和自己能夠相處,如此一來有助於我清楚知道是什麼讓我好轉(運動、曬太陽、睡覺、密集與人對談等等),而警覺,知道自己和別人都可能因服藥而迷失的警覺,最終幫助我重新建立自我。如果我曾經因為服藥而變得遲鈍或是出現其他狀況,事情可能會變得更複雜。』

 

以下是《深淵》(Depths)一書的作者,一位具革命性的心理學家,強納森.羅騰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在2014年所寫下的文字,十分具有安慰的力量:

 

『我們如何與憂鬱症更和諧相處呢?不要期待會有什麼神奇的藥丸。在面對慢性病的痛苦時,我們都知道,要駕馭已經被烙印的身體與心智反應,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反之,我們應該要遵循情緒經濟的引導,深入到讓許多人陷入低潮的最源頭——好好思索太著重在工作、太輕忽睡眠的日常作息。我們需要更開闊的情緒調適能力,並且在情緒低潮演變為更持久、更嚴重的情況之前,掌握好工具去突破。這些工具包括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改變我們周遭的事件、我們與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身體的狀況(藉由運動、藥物治療或是飲食控制)。』

 

文章來源:TheNewsLens 關鍵評論 / 2017/03/03, 健康文:麥特.海格(Matt Hai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