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神疾病經驗者的自我認同及社會應如何看待

 

現今精神醫學將精神疾病分兩大類: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前者如憂鬱症、焦慮症……等等;後者包含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我的精神科醫師告訴我:『我的疾病(躁鬱症)是純大腦、基因問題,只能服藥控制。』但我在一路走來的體驗下與接觸學習其他非主流的理論與自我照顧方法後(如心理學、脊骨神經醫學、氣學、中醫、賽斯、高橋信次……觀點),我拒絕精神科醫師告訴我的這種既簡化又令人感到絕望的基因宿命論。我想發不發病,除了基因之外,更受到生理(體傷)、心理、環境、社會文化等其他條件的影響。

「我們身處在一個如果你的手骨折,大家會圍過來在你石膏上簽名的世界,但如果告訴大家你有憂鬱症,他們全會離你而去,這就是污名化。」-Kevin Breel

而人們對精神病的恐懼污名,遠遠甚於精神官能症。以自身為例:我多次經歷因疾病被污名化的錯待枉曲。自我認同是個善良正直的人,且身為教育工作者,即使身心不適,我也竭盡全力扮演好稱職的角色。但這一切,往往在疾病標籤化的影響下不易被看見、隨意被抹滅,甚至遭受欺騙壓迫、權利被剝奪也往往不敢為自己發聲。

疾病症狀的難以忍受非常人能想像,加上因污名而來的排斥與歧視,更是加深了我心中的不安與恐懼。衷心盼望大眾能看見真實的每個『人』,而非眼中只有精神疾病的『標籤』。

                                                                                       慢慢   2017/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