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享我在讀書會分享的何權峰醫師《放對地方,就是天才》的讀書心得
推薦何權峰醫師的著作
好書大家一起來讀~
讀書會分享-《放對地方,就是天才》暨「自己做一件善事後的心境變化情形」
我要分享自己在呼籲精障人權、精神醫療改革的行動中的成長與心境變化。
人都是缺乏了解才會有誤解,
所以我想寫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期望呼籲改革現今以生物/藥物為主流的精神醫療方式並去除對精障朋友歧視的汙名化。
我一直在嘗試方法到底該怎麼做才可以達到我的目的,
嘗試失敗後,就讓我知道哪種方法不可行和我需要改進加強的地方。
從呼籲精障人權和精神醫療改革的過程中,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在一次次的失敗裡,看見自己的成長,像是:
一、我很沒耐性,因為不耐煩與人溝通,
當對方聽不懂我說的或者因為事情複雜我說不清楚,
我個性急脾氣就來了,這樣反而壞了事。
我從在網路上與人溝通互動和寫部落格文章的過程裡,慢慢磨自己的耐性。
二、完美主義卻懶散拖延又貪玩的我,累積了很多該做的事沒做,
不然就是因為拖拖拉拉最後急就章,以致效果大打折扣。
像是2010年寫文章〈躁鬱旅程〉參加文學獎,
當初因為自己拖拖拉拉,在收件截稿前一個禮拜才開始動筆,
所以只能趕時間把生活中的書信編輯後就寄出。
其實我參加火鳳凰文學獎的動機-想傳達分享的訊息-
「讓我存活下來的方法主要在心」。
我後來補寫在那文學獎得獎感言 〈躁鬱旅程感悟〉裡。
三、我很沒毅力,從小到大沒持續努力過什麼事。
連高中同學為我花了兩天訂定的大學衝刺讀書計畫,
當時很感動的我卻執行不到三天就無以為繼。
決定要呼籲精障人權和精神醫療改革之前(我猶豫考慮了快一年),
我常常質問自己:
「你那麼沒毅力,
從小到大連對自己重要的事都持續不了三天, 你能完成這麼複雜困難的事嗎?」
但因不忍心見人受苦,
知道自己可以找到方法過得平安邁向康復而其他病友卻還在受苦,
我良心不安,所以才逼著膽小怕受傷害又沒耐性毅力的自己做這件事。
沒想到一步步竟然也走到這裡了。
從2010寫文章〈躁鬱旅程〉參加火鳳凰文教基金會浴火重生文學獎,
到之後在頒獎典禮認識病友,
到2011與病友一起參加生活愛心調適會茶聚跟版友見面分享,
接著在生活愛心調適會互動關懷區(網路討論區上)與人互動,
到後來體認到我要講的事太過龐雜不容易說清楚也不容易被接受,
所以必須把文章放在同一個地方,
我開始寫部落格持續到現在。
並持續關注精障人權和精神醫療議題,
和找尋相關工作領域的志同道合者。
我需要的是堅持。
《放對地方,就是天才》書中的〈堅持下去〉一文提到:
「如果你總是到處挖井,卻從來沒有喝到水,那又有何必要呢?」
期許自己要做到讓別人能喝到水為止,
我是個很會算的人,我不要白白浪費力氣。
況且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會白費,
因為即使失敗,我也從中得到經驗、獲得成長;
即使面對別人現在的不理睬、拒絕、嘲笑、認為我瘋了,
我也把呼籲精障人權和精神醫療改革的相關訊息發了出去,
說不定哪天時機成熟,別人需要就能幫得上忙。
四、剛暴莽撞,執著於理的自己,往常有得理不饒人、理直氣壯的毛病。
但在呼籲精障人權、精神醫療改革的過程中,
我體會到「溫和的說服」與「尊重不同」,才可能成事。
寫部落格初始,我因接觸到能幫助自己的理論觀點,
和接觸過不肖傲慢的精神科醫師,
且後來因自己服用藥物的負面經驗如同cchr紀錄片的論述,
和親見生性積極堅毅的病友吃藥吃得腦袋昏昏沉沉像行屍走肉而動怒,
所以依個人經驗認為精神藥學沒幫到人反而害人,
故而大力抨擊現今的精神醫學主流-精神藥學。
後來我體會到:
我的行動過於魯莽,
急於幫人卻因沒有理智審度,不夠全面反而會害了別人,可謂不智。
動機雖良善,
但助人訊息還沒能說清楚明白,
且給的不是短時間內人家能夠接受的反而引起人心不安,便是不仁。
且讓強烈過激的言論散佈引發醫病對立,則是不義。
察覺錯誤後我公開道歉,莽撞的我學習更謹慎行事。
也因為要呼籲精障人權、精障醫療改革,
我曾與一些精神科醫師接觸過。(無論是去聽講座或電談、面談)
這些我所接觸的精神科醫師大多給我的感覺是善良、誠懇、為病人著想努力的。
以上總總讓我體會到,我之前的認知(認為整個精神醫界黑暗)有所偏差;
從與其他病友、專家學者、相關工作者的互動裡,
我更真切的知道要呼籲精神醫療改革的不易,
我得降伏自己的習氣,耐心溫和的溝通,
並尊重對方因為背景或經驗的不同持和我不同的意見
(因為他們沒有我被精神藥物毒害重病致殘差點死掉差點自殺的經驗)、
和包容對方因我過去的病名對我持的偏見所以選擇不聽或懷疑,
才有可能與人彼此合作去和事情競爭,去解決問題。
結語:我想學習「選擇做仁慈的人」。
《放對地方,就是天才》書中的〈選擇做仁慈的人〉一文中說得好:
「誰對誰錯,並沒有人的感情來得重要。
錯的相反並不是對,而是仁慈。
因為所有的憤怒都是從針對他人的錯誤而來;道理也未必「越辯越明」,
因為有太多情感之所以破碎,
都是為了一個「理」字-理越辯情感越薄,最終蕩然無存。
選擇做仁慈的人,而非對的人,
你會發現自己脾氣沒了,人緣變好了。」
我過於執著於理,過往因常被錯待,所以憤怒不平,
加上自視甚高慢心很大,所以一受屈辱枉曲,脾氣就來了。
我瞋氣太重,原來是因為我的慈心不夠。
以前不明白,現在我終於懂了這個道理,
會朝著修正自己:培養慈心和減少慢心去做努力。
2016/8/13
---------------------------------------------------------------------
《放對地方,就是天才》書中慢慢摘錄佳句:
練習耐心(做事有效率是好事,但不耐煩卻是不必要的,而且會壞事)
我再試試看(當你說:「我不會!」你就永遠不會;當你說:「我再試試看!」則
往往創造奇蹟。) 常試著去做點改變,改變自己、改變你的想法。
嘗試著去克服,以前害怕的事;嘗試著去挑戰,以前做不到的事。
堅持下去(一件從頭到尾做好的工作,要勝過一百件做了一半的工作。 如果你
在蓋房子,蓋到一半又被其他的事吸引去,然後你就離開,而開始蓋另
一間房子,然後再蓋一半,這棟房子可能蓋成嗎?如果你總是到處挖
井,卻從來沒有喝到水,那又有何必要呢?沒有完成任何事情之
前,等於任何事情也沒有完成。)
永遠要再試一次(許多人常半途而廢,只要他們再多花一點力氣,再堅持一點時
間,那些已經花下大功夫爭取的東西就會到手。你所做的任何事
都不會白費。如果你所做的是對的,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
功。)
凡事要倒過來想(怠惰的人如果總是想著,「等明天再做」,那明天的事又要等何
時做?)
莫忘初衷(每一次開始懷疑,每一次開始退縮,每一次想放棄,記住,只要回到
自己最初的心,你就能讓自己偏離正軌的心,再次回到軌道上。)
選擇做仁慈的人(誰對誰錯,並沒有人的感情來得重要。錯的相反並不是對,而
是仁慈。因為所有的憤怒都是從針對他人的錯誤而來;道理也
未必「越辯越明」,因為有太多情感之所以破碎,都是為了一個
「理」字-理越辯情感越薄,最終蕩然無存。選擇做仁慈的人,
而非對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脾氣沒了,人緣變好了。這就對了!)
理直氣和(「溫和的說服」往往比「粗暴的力量」來得有效。當我們不堅持自己
「理直」,要做到「氣和」就會容易很多。)
了解就會諒解(人都是欠缺了解,才會有誤解。當我們看到一張臭臉,我們並不
知道他其實是身體不適。當你真正了解,你就會諒解。那個帶給
我們痛苦的人,其實也深受其苦。因為他們堆積很多垃圾,所到
之處才會「臭氣沖天」。他們充滿了沮喪、憤怒和失望,隨著垃圾
堆積,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
我們身上丟。所以不要介意,千萬別將他們的垃圾變成自己的,
甚至擴散給同學、家人或其他人。)
關於何權峰醫師:
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一些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累積至五十多本。
在台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內容簡介
受到無數師生和家長喜愛的《國語日報》「方向」專欄,精選集結!
心靈導師何權峰給學生的九種方向和九十九種影響一生的關鍵能力
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種子放對地方,
就會發芽;念頭放對地方,就變好心情;
平凡人放對地方,就變天才。
人生,要放對地方——也許你需要的只是一個新觀念。
二十歲前,該擁有什麼樣的能力?那時候的你可能忙著課業而忘了更重要的事,無數青年學子的心靈導師何權峰,提出九種關鍵能力,分別是:探索自我、獨立思考、面對逆境、自我控制、自我實現、情緒管理、與人連結、隨遇而安、感受幸福的能力,一旦學會了,這些能力將一輩子跟著你!他想告訴像一張白紙般的年輕學子,很多的道理不要等到三、四十歲後才開始體悟,越早了解,人生就能越輕鬆!
精選文摘:
對不起,我錯了:如果只要道歉能幫助你有一個更好的結果,為什麼不願去做呢?誰沒有犯過錯?我們都做過一些錯事,一些蠢事,關鍵在因為沒有道歉,一直記在心裡,等於錯了一輩子。
有什麼好比:當你羨慕別人跑得比你快、身材比你好的時候,也許他正羨慕你比他可愛、比他有人緣呢!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有什麼好比?
不順眼:當你討厭對方自以為是的時候,是否代表著你也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你不喜歡脾氣不好的人,當你厭惡別人的同時,脾氣是否也不好?
善用批評:我有個習慣是這樣,假如得知有人對我不滿,我都會直接去找那個人談談。我的經驗告訴我,當我愈能夠直接面對批評我的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彼此不但可以更加了解,還能讓關係有個新的開始。
這人在教我什麼:請人幫忙,對方卻漫不經心,當我想:「要做不做的,真看不慣::」心裡就很不舒服;後來我深深吸一口氣,再問自己:「這個人是在教我什麼?」他在教我耐心、包容,教我凡事要靠自己。
不隨人左右:不論你做什麼,或不去做什麼,你都不可能使別人快樂或痛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你也不可能因別人做了什麼而生氣,除非你讓他影響你,而使你自己生氣。
自尊與自重:你怨別人傷害你,其實是你不斷給對方傷害的機會。你會因為配合別人的需求而憤怒,表面上你氣別人虧欠了你,其實你是氣自己不夠尊重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