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者:Shu-Hui
寄件者:慢慢
寄件日期: 2011年12月5日 下午 07:55:20
老師:
上次見面時您提醒我:
「我想努力學習桌球和報名歌唱比賽想發揮天賦想藉功成名就證明精神病友可以做得到~」
您說這樣的做法很危險,可是當時我不太懂您的意思。
還有我提到我以往的志願都是當一個陪孩子成長的好老師,
可是前一陣子卻浮現說這樣幫不了太多人,我想做的事已有所改變,
在您的追問之下,我說出「從政」這離我生活遙遠似乎不太切實際的兩個字,
但這真的是我內心不斷浮現的聲音,我也為此付出了行動。
一段時間過去,我漸漸懂您提醒的意思了~
以下是我最近的生活心得,與您分享:
帶著無私欲的心沒有欲求的心的純然施與的人,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可能會得到人真心的感激和所有。
而且這樣沒有索求回報的施與心,不用花心思去計較利益得失,所以很清淨很乾爽。
純粹只是抱持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的心去行事,
所以當對方不懂感恩甚至恩將仇報時,
帶無求之心施與的人不會心理不平衡覺得憤憤不平,
因為他本來就無所求,所以不會為了對方無禮的反應而情緒失調,
能清楚的看見對方是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卻不會跟著對方的行為反應。
所以帶著無私無求的心施與的人,看似是失去了,
其實他得到的很多,他得到心裡的清淨與平安。
那懷抱著助人的抱負希望得到人們的支持所以去付出去施與,
這能不能算是無所求的心行施與呢?
今年九月份、十月份我心裡常浮現說要從政的想法,
認為當立委從政立法是最能發揮影響力幫助人的方式
(廢除歧視精障朋友的不平等條約-例如有精神病者不能當公職人員與教師)。
所以我積極的參與一些活動,希望能跟多一些人認識廣結善緣,
希望有朝一日出來競選時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但我這麼做似乎不妥,
因為我漸漸發現雖說我抱持著不是為個人私欲的動機來參加活動與人互動,
但我因為希望人們喜歡我支持我,所以變得偏頗不正,慢慢失去了心裡的清淨,
變得自動會計算衡量我的作為和對方的反應是否能達到我所求的獲得支持。
而且因為參與大量活動,變得過於忙碌,目標太多:
桌球體育界;
報名歌唱比賽希望獲獎希望有機會被採訪-想認識歌唱演藝界的人;
帶籃球隊-想認識籃球體育界的人;
報名各類研習,例如:慈濟研習-想和慈濟宗教界人士結緣;
診所-想建立氣學的人脈;
學校-同事和志工媽媽......
我因此變得處事無法公正,
有時無法說出心裡想說的話,對於該說的話內心會有所動搖因怕得罪對方以後不被支持……
我想要尋求支持的念頭,讓我疲於奔走各處,且失去了心裡的平靜。
我想我還是默默的認真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將遇到的每件事情正確處理好就好,
工作的事就抱持著初衷為學生的益處努力去做就對了,
而桌球就回歸到原來的動機吧~
喜歡打球、為了保持養成規律有紀律不間斷的運動習慣、
藉由打球來認識自己的個性並對應在生活其他方面……。
不要一心想要求勝、想藉著球技提昇比賽得勝來證明精神病友可以做得到或藉此建立人脈、獲得支持。
我只要單純享受運動的好處和打球的樂趣就好了,而且不能太過,
若是把時間體力都花在打球上,那就失衡了,我生命裡最重要的使命就無法達成了。
而唱歌方面目前就隨緣吧~先把身體練好(肺活量)和喉嚨照顧好再說。
平常偶爾陪爸媽唱歌,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即可。
而研習方面,就選取教學和生活上真正能用到、有需要的研習吧~
不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
而把時間分散耗費在無關緊要用不到的講座研習上,
應集中火力在建立專業和能力上。
所以不管是正面的動機還是個人私欲,
我想只要有所求,就會讓自己失去了內心的清淨自在。
我得學習只要專心做好眼前當下事就好,不要分神在未來上。
2011/11/24
老師,謝謝您的提醒,
我想我還是安份守己的把眼前的每件事做好,在內心裡好好建設自己、改善自己,
不要為了想要幫助別人而逼迫自己做超出能力所及的事情,
比較不會讓自己失去平衡、失去心裡的平靜。
對於急躁、求好心切的自己,我得學習從容一點、自在一點、放慢腳步,慢慢來~
謝謝您願意花時間見我,並給了我如此珍貴的提醒。
祝您 心安自在
慢慢敬上 2011/12/05
文中藍色字部分為今日補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