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 :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gaolu 發表於 : 2014-01-01 12:00 生活調適愛心會互動關懷區

 

慢慢你好

我看過你所有文章

gaolu,謝謝你好意的分享,

你看過躁鬱旅程部落格和愛心會互動關懷區我的所有文章了嗎?

請問你也看過cchr的紀錄片了嗎?裡面有些專家學者和藥廠業務的意見 

 

或許你可能診斷錯誤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引介你到大陸的湖北醫院_可以學到更多

***********

藥物可以救人也可以讓人死亡

精神科的藥物是一定有它的效果_

只是了解不夠深入的醫生就有可能誤給病人使用才會導致病人對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痛苦

 

我想,憂鬱和躁狂交替出現,不管掛哪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診都會被判罹患躁鬱症。

而且從民國93年七月起,我持續看的精神科醫師是大醫院的名醫,

他除了曾多次眼見我的憂鬱狀態也是我躁狂發作住院時的病房醫師,

我想他不會是了解不夠深入的醫生。

若是您去翻閱精神科醫師所寫的書籍資料中有談到關於躁鬱症的部份,

都會提到Lithium(鋰鹽)是治療躁鬱症的主要用藥。

而且我的精神科醫師曾告訴我說「鋰鹽是用來保護我的腦袋用的」,

他所受的教育就是這樣教他的(但他所受的精神藥學背後的贊助者是誰?是富可敵國的藥廠。),

但我看的氣學理論醫師群告訴我那個藥的氣很緊,對我有害無益。

(甚至有醫師說吃久了我的腦袋就壞了,而且後來發生的狀況就是這樣)

 

版友patty在版上『 Re: 慢慢部落格分享  發表於 : 2011-07-19 0:53

跟我分享關於遲發性異動症的資料:

〈遲發性不自主運動 (Tardive Dyskinesia : TD)〉

TD是抗精神病藥物所引起追體外徑(EPS)副作用中最棘手的一種,

她是因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所引起長期或永久性異常的不自主運動」,

我後來得知文章出處是來自於台北市精神科健保特約診所-澄心診所,

文中有提到「TD的盛行率從0.5~40﹪皆有報告,

林信男等(1980)在台北地區慢性病房所做調查獲得知盛行率為4.5﹪。

美國的研究顯示服用抗精神病藥超過一年者,約10~20﹪會出現此副作用。」

 

還有幾個月前我的美國朋友給了我一篇關於鋰鹽的醫學資料,

生活忙碌又拖拖拉拉加上英文沒有很好的我,直到幾個禮拜前才拿出來看,我正在慢慢翻譯中。

依我對該資料文意的大概理解,其內容正符合我看的持續學習氣學醫療理論的醫師群所告訴我的:

「我服用的藥物會讓我產生我有的症狀。」

資料所寫的符合我這兩年來所經歷的

(大概的情形也多我部落格中的2012病中書信提及,

有些難以啟齒的部份待我克服心中掛慮後我會全盤托出)

而且這個醫學研究資料是十幾二十年前就研究出來的,

資料說明那藥物是毒,會毒害我的腦子,造成不可彌補的棘手問題。

而我的精神科醫師卻不只一次告訴我說:「那藥可以保護我的大腦。」勸我穩定持續服藥。

 

精神疾病的成因很複雜,撇開心理因素和靈的領域不談,

單單光就身體因素就有分腦傷和身體系統性的障礙導致血液循環差以致腦部供氧不足、神經系統異常,

一如氣學陳老師提出:

「每個人都可以說是個案,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

即使是同一種症狀但成因不同(受傷點不同)解法就不同。」

以中醫理論治療感冒做譬喻,兩人症狀相同但成因不同,醫生所開的藥方就會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氣學陳老師曾提過,有些腦傷或靈擾太過嚴重和服精神藥物過久的人,

很無奈的離不開精神科藥物,不得以只好靠藥物抑制症狀。

去年有病友告訴我他親人的故事,說他親人是靠著抗精神病藥物維持生活、上班過日的。

 

我沒有主張精神科藥物無效,

但如果藥物的效果是短暫的而且除了造成心理成癮外又有可能造成無法挽救的副作用,

請問您還要只選擇這條路嗎?

況且成大精神科楊延光教授曾說:『藥物是外來的供給,大腦不見得能吸收。』(註一)

幾年前我曾與球友打桌球時不經意聽到隔壁桌的同好提起其親戚是當地知名的精神科診所醫師,

他說該醫師曾在閒聊中提起:

「他行醫多年對於藥物也有疑惑,因為來診所的患者經投藥治療康復的只有三分之一,

另外三分之一會不斷復發,剩下三分之一是藥物對其毫無療效。」

 

註一:

一如成大精神科楊延光教授在2011 秋季展望 : 神經、行為、腦、疾病—21世紀神經科學的新發展的系列講座

演講後聽眾提問Q & A裡提到:

民眾Q:補充鉀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嗎?

楊教授A:要大腦增生神經細胞不是靠外來的供給,靠外來的供給就類似給藥,藥物的效果很短暫的,不是最重要的。

        靠外供給,大腦不見得能吸收。

        多巴胺由腦神經細胞分泌,所以你要保護你的神經細胞,而不是靠外在的供給。

        當然當你生病的時候,我們就只好供給外來的多巴胺。

 

我認為上文中的「只好」應該是在沒有其他方法可奏效的情況下,

醫生才投以大腦不見得能吸收的藥物來試試看。

 ………………………………………………..

台灣人主觀意見太深_病人與醫生互動很欠缺

在加上有時間限制_

醫生想更深入了解根本不可能_病人想讓醫生知道也是不可能

 

這也是我寫部落格提出問題,想請大家集思廣益進行醫療改革的地方。

以我自己的情況為例,當初醫生判定我是躁鬱症時,我問醫生:「我進行心理治療有沒有幫助?」

醫生回答說:「躁鬱症是腦的疾病,得靠藥物治療,心理諮商對你沒什麼幫助。」

所以我掛診就醫時,絕大多數的情形是忙碌的醫師問候我最近如何?然後我報告我的近況,

等醫生開完藥(過程大多很快,大概不用五分鐘,

就是開那些藥,頂多改個拿藥天數,加上輸入下次預約門診時間),

有時排個抽血檢查藥物濃度和肝腎功能指數,就結束了。

我的經驗是,我想和醫生多互動,

尋求看看除了藥物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我,但我的醫師否定了其他可能性。

即便幾年後當我接觸到氣功醫學覺得有幫助和他談我所學對我的幫助,

時間大約在2012-2013期間他看到我在沒有接受西藥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從重病慢慢邁向復原之前,

他也是不置可否。

 

依我接觸的理論觀點和親身體驗的歷程使我得知:

精神疾病的成因和解決之道非常複雜,問題有時盤根錯節非常難解。

但現今主流的醫療體系的處理方式是化繁為簡、一概而論,

這是我提出自身經驗以拋出議題,希望大家討論的。

 

……………………….

有些精神疾病的症狀是不能不吃藥的

也有些藥物是不能長期使用的

 

有些精神疾病的症狀是不能不吃藥的,這是我認同的,只是也是得依情況而定

我想分享的就是:有些人是不需要長期依賴精神科藥物面對疾病的

2014/1/5

 

延伸閱讀:〈藥?不藥?〉2015/07/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慢慢 的頭像
    慢慢

    躁鬱旅程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