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打開世界趨勢之窗

以宏觀角度看知識、議題和脈動

 

紀錄片【誰讓你憂鬱】2016/9/23(五)22:00播出

 

與2011/10/4我在部落格發文〈我對憂鬱症篩檢活動的看法〉相呼應。

以下文章來源: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

 

二十世紀初時,只有百分之一人口在一生中經歷過憂鬱期。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

在1950年代出生的人口中,百分之六曾在30歲以前遭逢憂鬱期,

今天的估計則是百分之二十的人口——

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在一生中某個時候經歷憂鬱。

在過去一百年內,憂鬱症的比例整整成長了二十倍,成了最新流行病。

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但還不光是現代生活讓人憂鬱,更弔詭的是,

聲稱要「治療」憂鬱症的現代醫藥體系,

可能正是讓憂鬱症火速增加的推手之一。

某家精神衛生篩檢公司發展出檢測精神疾病的電腦程式,

只要「兩分鐘」回答問卷,就能判定是否罹患憂鬱症。

他們的資金來源是製藥公司的「慈善部門」,

希望能推行全國,讓每個人自行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憂鬱症快速檢測的立意也許良善,然而卻也是把雙面刃,

因為「製藥公司最有效益的賣藥方式,就是製造疾病」,

這一套程式也可能成為某種藥廠行銷工具。

 

一般總以為,早期篩檢和治療是好事,

但篩選的過程,卻可能反過頭來成了塑造的機制。

越來越多原本不需治療的人,卻對治療產生依賴。

人性極為矛盾,與從前相比,當代人類世界並沒有更多重度憂鬱症患者,

改變的只是我們理解心理痛苦的方式:

現代社會要求我們具備高度效率,不允許傷心、焦慮、憂鬱、哀悼。

當憂鬱症被宣揚為普遍的病症時,生命旅程中不時出現的痛苦與悲傷,

可能就輕易地被視作某種「疾病」來解決,用藥物手段來對付這些現象。

但我們是否真的必須遵守、服膺這個當代迷思?

或者該發明不同的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慢慢 的頭像
    慢慢

    躁鬱旅程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