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與人之間不該是對立的, 應是人與人彼此合作去和事情競爭, 去解決問題。」 from〈由認為精神醫界黑暗的偏差認知到持平看待的轉念歷程〉

目前分類:疾病探討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慢慢,你好,我是一位心理師,謝謝妳與我分享你的故事。讚嘆你沒有被疾病擊倒,能夠找到生命的力量,精神醫療確實不完美,原因很多,包括健保過於廉價,以及部份醫療人員欠缺人文素養,這都是制度問題: 健保制度,醫師培育制度,其他輔助治療的不重視等等,所以很難用單一價值觀來評斷。

說白了,患者如果清楚自己的疾病治療方式,理解健保的限制,很多問題可能就不存在了,例如,患者知道藥物治療的限制,也知道健保沒辦法給予他們穩定的心理治療服務,他們願意改用自費來進行心理治療。

另外,病患如何與醫療人員互動,也會影響醫師願意照顧病患的心情,「廣結善緣」絕對是必要的,醫療人員也是人,也會有心情的變化,也有自己的煩惱,病患與醫療人員之間必須建立相互尊重與合諧的關係,這樣才能夠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

我個人認為宗教信仰對人生有非常大的幫助,正向心理學也非常強調靈性生活的價值,建議你可以嘗試閱讀一些與你有緣的宗教讀物,透過這些經典來修持個人身心,這對你的身心復健會有莫大幫助的。

 

MapleSu 您好,    (回應MapleSu部落格文章「精神科藥物治療的限制」)

謝謝您誠懇的回覆,我也認為精神醫療的問題很複雜,其中制度面的問題影響甚鉅,這幾年我捐款給醫療改革基金會,也曾寫信給該單位提及我被藥害的經驗,希望對方能關注精神醫改的議題。我認為制度面(健保、醫培、對輔助療法的重視、法律……)和教育面(對病友、家屬、相關專業人員、社會大眾的教育,讓大家知道精神藥學的有限和健保制度的限制與各種相關輔助醫療方式和去污名化、醫病和諧……等等教育)是必須要做的努力。

謝謝您的善意,不諱言地,是信仰讓我『活』了過來。我之所以可以走出黑暗,是因為我接觸到善知識、有光的指引、有正道之友,所以得以在磨難中保有心的安適。

在部落格中文章分類「人生信仰」中的幾篇文章,略提了我的信仰觀。
我寫部落格的動機其一是為了分享方法:從身、心、靈三方面努力,但以心為要。
我會慢慢寫出自己如何實踐身的照顧和心的反省,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精神科藥物治療的限制〉

文章來源:maplesu.pixnet.net/blog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完一本精神科醫師的自傳。
作者依她在醫院治療精神病人的所見所聞,
描寫了當時院方以精神藥物治療病人造成病人陷入昏睡、 產生種種不良副作用和將病人當試藥實驗白老鼠的狀況,
更進一步敘述她治療精神病人的實驗做法與成效。
 
她的觀點是:「大多數精神病人需要的並不是藥物,而是照料和安慰。」
 
 
此書觀點也可呼應一片北歐精神醫療紀錄片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mb01.com/article/15134/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 跨界-大學與社會參與   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6328300282639921002-interlocution/07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goodydoe - 關於(精神)醫療工作的murmur...問題呈現

 Nov 11 Wed 2015  文/goodydoe

 

從事精神醫療的路上,對於眼前的路,不盡然滿意。感到困頓,是因為這條路看似很窄。但心念一轉,其實它的不成熟才正意味著有太多值得探討與發展的面向。

 

問題呈現:

>>問題一 // 資源分配不均>>

在台灣,醫療業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醫療人員常常都會遇到過勞的狀況,但是醫療品質永遠都因為“資源(金)不足”而無法提升。那我們來算算看,精神醫療體系中,我們的資源有多少。

一個慢性精神病人,長期安置於療養院,一年的健保給付大約是64萬(註一),這足以給付一位護士、心理師、社工、或是職能治療師一年薪水,也就是說,一個病人在這樣的給付下,應該就可以達到與專業人員一比一的比例。雖然病人還有額外的開支,像是住宿費、伙食費、水電費、藥物費用等等的,旦目前的醫院療養院體系,一個專業人員比十個患者以上的比例,甚至患者比例遠遠超過更多,都讓我們不禁懷疑,難道我們的資源真的是不夠嗎?也有人算過,療養院體系中,行政支出的比例也不佔少數。

這個現象挺有趣的,因應現代的文明社會,許多系統出現了,記賬系統、研究系統、管理系統、行銷系統、評鑑系統、教育系統...,這些系統看似應該要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更有效率,但是隨著一個個系統的誕生,隨著時間被系統一層層的剝奪,我們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卻是越來越遠。

這時不禁要問,到底是資源不夠,還是資源分配不均?如何將他更有效率的(不被剝奪的)分配到被服務者身上。

文章標籤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藥物不是解答,並非所有的失落都需要診斷〉

   文╱陳郁馨(木馬文化總編輯)                 出處連結: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3726

 

藥物讓人上癮: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鎮靜劑與毒品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與行為

藥物讓人上癮: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鎮靜劑與毒品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與行為

請容我從一個問句開始:「痛的時候,吃藥是最好的方法嗎?」帶著問題,我們直接讀這三本書,看它們能帶來什麼認識和領悟。

先讀《藥物讓人上癮》。這書的導論就挑明了說:現代醫學的進展已可提供許多化學物質讓人們選用來減輕痛苦或擴展意識,這股趨勢將會繼續,難以阻擋。而此書的用意在於,提供出自研究專業而且不帶偏頗立場的藥物資訊,期盼能以科學態度而非意識型態來推動藥物教育。

書中分章說明咖啡、酒精、大麻、快樂丸和各種興奮劑的實際作用、進入身體之後如何代謝、各種藥物與其他藥物併用的危險,乃至對生理和心理的長期短期影響。這是一本中立的使用指南。它提供實際的用藥安全建議,破除各種藥物迷思,其目的不在恐嚇或教化讀者,而在於用事實來讓人認識「藥物依賴」這回事。(光是把咖啡與酒列為藥物這一點,便令人警醒:日常生活裡還有多少不假思索的行為,其實是出自於大腦受到藥物作用之後的結果。)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接著讀《救救正常人》。這書指出今日美國醫療對於精神疾病的過度診斷,把正常人判定為精神病患,把重度悲傷說成是憂鬱症,把老年健忘判定為輕度認知障礙,而大部分人根據最新定義,其實已罹患了注意力缺失症。

文章標籤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不會得了憂鬱症?看醫生前先問自己5個問題

 
 
時間:2014-05-19 作者:林明慧
 
文章來源: 早安健康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711

 

食欲不振、總是睡不著、心情常常大起大落,生活在環境變化快速的現代人時常感到精神狀態不穩,尤其在經濟狀況不安定的今日,到精神科看診的人數越來越多。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40  

 

原文作者:Allen Frances
譯者:黃思瑜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5/05/06

 

作者簡介

艾倫‧法蘭西斯(Allen Frances)


  艾倫‧法蘭西斯(Allen Frances)醫師為前杜克大學精神醫學病學家,同時也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編修工作小組的主持人。

內容簡介
  每個人有各樣的生活經驗,有各種情緒起伏:壓力、失望、傷痛、挫折。這些都是作為人類會陷入的低潮狀態,不應被當作精神疾病。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複開抗憂鬱劑與病人權益

 

資料來源:台灣醒報   文:蘇熙文2015/02/17

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150216-jxOd

 

健保署在2 月10 日公佈全台重複開抗憂鬱劑最多的醫院,表示這個現象,不但讓健保每年多花了6 百萬元人民繳交的健保費,病患吃藥過量,對安全及健康也是有影響。

我很感謝健保署的勇於抓錯,並且誠實公布重複開抗憂鬱劑比率最高的院所名單。然而,還有另一個環節, 是我非常重視與憂心的。這些被重複開藥的病人,是否真的了解這些抗憂鬱劑的作用真相?他們是否有得到知情後同意的權利?

【抗憂處方氾濫】 
照理說,抗憂鬱劑只該開給精神異常的人服用。但在台灣,它是除了安眠藥之外, 最常在病人藥單上看到的品項之一。感冒時,對醫生埋怨一下「睡不好,真煩!」可能就會得到一顆;骨折了, 醫生說「你會痛,心情大概不會好。」又可能得到一顆。

事實上,百憂解、克憂果、樂復得、速悅這些常在處方箋上看到,藥名相當悅耳的抗憂鬱劑,都被衛生署要求, 在藥物說明單(仿單)上放進紅色框線,加以警告。

2007 年, 衛生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上公告, 所有適應症為「憂鬱症」的抗憂鬱劑仿單,都應加註「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並隨時與醫師聯絡」等字樣。

政府的警告在先,仍無法阻止連串的自殺事件,中天新聞主播史維哲先生自殺時,正服用4 種抗憂鬱劑; 藝人歡歡自殺時,已吃3 個月的抗憂鬱劑。這令人不禁要問,不論名人或是一般民眾,在領取抗憂鬱劑藥包的剎那,有人告訴他們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和可能風險嗎?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作者: 精神科醫師陳豐偉
資料來源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70/article/1972

綠色字部分是慢慢寫的

有一定嚴重程度的憂鬱症,排除其他身體疾病或精神狀況的影響,絕大多數都是「大腦」的疾病。

我常對病人說:「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會漸漸影響大腦功能。也許你的意志力可以硬撐,讓生活與工作可以過得下去,但你的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反應能力逐漸變差、工作上出錯率增加,不是你用意志力能掩飾的。」

但憂鬱症也不只是大腦的疾病。

許多研究顯示,憂鬱症病人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系統(HPA axis)、發炎、代謝、神經內分泌反應路徑常有異常,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等慢性病常一起發生。

許多跡象顯示,有一部份的重度憂鬱症,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份(這是慢慢寫部落格躁鬱旅程分享自身經驗試著想告訴大家的觀點之一),有點類似自體免疫疾病;這還有待科學家繼續鑽研。

曾有許多人想找出可以預測或反應憂鬱症的單一生化指標,抽個血、驗個尿就能找出高風險病人,可惜都沒成功。

最近,有個先驅性的重要研究,結合九項生化數據,經過複雜的運算,用來分辨經過嚴謹結構性會談診斷的重度憂鬱症病人,有很好的信效度,甚至比臨床醫師在簡短看診時的判斷還精準。

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多指標加入,運算方式還可以調整,讓診斷的信效度更高。

如果這些檢驗方式的成本能降低,懷疑自己有憂鬱症的人先做個抽血檢查,應該會比憂鬱症自填量表更準確。

許多新的研究是在這十幾年才漸漸成形,社會大眾才剛漸漸接受「憂鬱症是大腦疾病」的概念,要讓病人與家屬聽得懂「憂鬱症不只是大腦的疾病」,恐怕又更複雜。

其實糖尿病也是全身性疾病,高血壓也是全身性疾病,煙癮、酒癮引發的問題也是全身性,現在流行的PM2.5空氣污染影響的也是全身器官。

反覆出現嚴重憂鬱症狀的病人,或許要把自己的憂鬱症當成慢性病看待。

有個還有待驗證的數據顯示,即使病人服用抗憂鬱藥物兩個月,憂鬱症狀明顯改善,那九項指標並沒有明顯變化。這或許表示,藥物或其他非藥物的憂鬱症療法,有時改善的是表現的症狀與病人的感受,但真正生物層面的問題還是存在。

所以,有些嚴重的憂鬱症病人,在服藥半年、一年之後,覺得症狀改善許多,把藥物漸漸停掉。

過了數個月或一兩年後,病人遇到一些挫折或重大壓力,憂鬱症復發,又回來看診,我只好跟病人解釋,因為之前的壓力與憂鬱症對大腦的傷害,有時並無法完全恢復。

遇到一些壓力刺激,大腦又開始不穩定,憂鬱症惡化,也只能再重新開始新的療程。有些病人後來就不敢停藥,在穩定期繼續服用低劑量抗憂鬱劑,反而能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只是,對於憂鬱症頻繁復發的病人,我們難以判斷的是,病人是因為體質與長期累積的壓力,逐漸讓身心狀況變差,還是因為引發第一次重度憂鬱的創傷或壓力事件,對大腦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還是精神科藥物對大腦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或許這兩種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當我們逐漸認知憂鬱症的生物因素時,病人或家屬難免會擔憂,這會不會遺傳到下一代?

重度憂鬱症父母的下一代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比例的確較高,但這有一部份是來自社會心理因素而不是直接基因遺傳—憂鬱症會影響工作能力與社交能力,同時也會惡化父母的經濟能力、教養能力與人際互動,這對於養育下一代自然會有影響。

所以,尋找適合自己的憂鬱症療法,好好治療憂鬱症,比擔憂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還重要。

也許再過五年、十年,人類對憂鬱症就能有全新的瞭解。

只是,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對消費慾望的渴求、以及分配正義的極端惡化之下,即使我們對大腦有越來越多的瞭解,還是很難避免有越來越多人罹患憂鬱症吧。

(本文轉載自陳豐偉醫師的高雄精神科診所札記)

慢慢後記:

大約從九、十年前開始,我開始接受學習氣學醫學理論的醫師群治療(多數是中醫師),
其中有些醫師告訴我,精神藥物對我的病情有害無益,會讓我的神經更緊腦更高壓,
甚至服久了會讓我的腦壞掉。(而後來發生的狀況確實也是如此,造成我腦部失能神經系統受損,造成諸多障礙)
由這群不同醫師告訴我的共通點就是:我的憂鬱和躁鬱狀況,是全身諸多障礙造成氣血運行不順而使細胞缺氧神經緊、腦細胞缺氧腦高壓所致。
也就是說,我的憂鬱等精神症狀是身體諸多受傷處造成的血流不順所致的使細胞缺氧狀態,而腦細胞缺氧人就憂鬱、腦功能就失常。
精神藥物是治標抑制症狀而非治本,
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在於疏通身體受傷障礙處的阻礙,使氣血順暢,讓神經放鬆、讓血液能夾帶更多氧氣,供氧給細胞。
而有些病友因腦傷嚴重或急性期症狀強烈或服藥過久心理依賴停藥不易,所以不得已得依靠精神藥物抑制症狀。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來晚餐6》心有千千結

從憂鬱症走出來的心路歷程 文╱汪友蘭

公視頻道10/17週五21:00播出 {10/20~10/24那週,可以上公視影音中心看(只播1週喔)}

今年五月到八月,短短四個月的期間,就連續聽到幾位國內外影視名人相繼因為憂鬱症而離世的新聞,除了替他們璀璨的生命惋惜,也提醒我們,真的不要忽視憂鬱症的存在,它已經是現代文明病的隱形殺手!這一集《誰來晚餐》,要拜訪曾經患有憂鬱症的少宏,和他的家人。

少宏是位驗光師,他可以從眼睛的虹膜,知道你的身體哪個區塊可能有病變。除了看身體的問題,他也喜歡從眼睛去瞭解你的心靈是否健康。不管他的學理是根據什麼學派,少宏會對心靈有興趣,是因為他曾患有憂鬱症。不想被藥物控制的他,透過靜坐、觀想等方式,覺察自己的起心動性,因而從中度憂鬱症的病症中走出來。他覺得這些方式很有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

震災加深了否定自己的無力感

少宏會得憂鬱症,則要從九二一大地震那年說起。那年南投許多家庭因為面臨家庭巨變,而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然而家也在南投的少宏,家人都很幸運的逃過一劫。只是當家裡要重建卻沒有存款時,少宏才驚覺是自己拖累了家人。因為就在地震前一年,二十八歲的少宏跟女友投資的眼鏡行倒了,他跟女友分手後,還得獨自承擔負債。一時拿不出錢還債的他,後來靠著爸爸拿出退休金找債權人一一談判,才擺平這件事。

當時的少宏對自己非常自責,尤其他又是四兄弟中的長子,他一直很想成為弟弟們的榜樣,希望爸爸以他為榮。可惜從小爸爸就沒稱讚過他,不管他做對做錯,總是難免一頓毒打。因此他跟爸爸的距離非常「遙遠」,他從不敢坐在爸爸身旁,心裡也認為爸爸不愛他。沒想到爸爸在他最困難時伸出援手,讓他第一次感受到父愛,也讓他對父親和自己的關係感到非常混亂。當他還陷在一團混亂的自我懷疑中時,九二一地震發生了。家人因為幫他還債導致沒有錢重建家園,他又因當兵時脊椎受傷而無力幫忙清理家園,強烈的自責與無力感,讓他完全否認自己存在的價值,也讓他有了輕生的念頭。

減少過度自責,學會和自己和解

所幸少宏還有患病的自覺,知道要上醫院就診。然而對藥物多少有點研究的他,知道吃藥只會造成更多身體上的傷害,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他決定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憂鬱。他開始接觸心理學和身心靈療癒課程,回溯讓他心靈受創的童年與父子關係,瞭解自己無力感的來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終於他理解父親以打罵代表愛的表達方式,願意和父親和解,現在他可以和父親自在聊天或做更多的互動;同時他開始投資自己,讓自己在專業領域上更進一步,以正面思考取代消極思考,並嘗試幫助別人,去除心中自己不完美、沒有存在價值的無力感。

當然,少宏還有許多更深層的地方要學習,「和自己和解」他未來的功課。他必須減少內疚感和過度自責的想法,學會放下過去。少宏該如何面對自己內心最深的黑暗面來和自己「和解」呢?對於男女之間的感情,他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呢?這集《誰來晚餐》,不但帶您探討憂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也帶您感受父子情的真情告白、自我探索的掙扎、以及成長蛻變的苦澀。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M-5
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

2013/06/03 心理學 精神醫學 醫療人類學
作者: 彭仁郁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41)

全文藍色字部分有超連結,請到出處網址觀看。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41

綠色字和紅色處為慢慢劃記處。

整個大學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要算是珍˙康萍(Jane Campion)改編自紐西蘭作家珍奈˙法蘭姆(Janet Frame)自傳小說三部曲的「天使詩篇」(An Angel at My Table, 1990)。

1  2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明達醫師以中醫觀點主談節氣與躁症鬱症的關係。

文章轉載自蘇明達醫師 Facebook 2014/6/6 動態消息 

 

〈甲午芒種〉

甲午年庚午月,2014年6月6日 02:03 ,節氣交芒種。

 

度過乾熱的四月,卻迎來暴雨不斷的五月,破紀錄的雨量,潮濕悶熱籠罩。一近端午,天熱、地熱、人更熱,真是午照大地芒刺遍地,對人的身心都是不小的煩擾。

 

夏令血脈洪大,陽氣極旺,芒種夏至達到頂盛,近日若出現心血管問題、心跳快、呼吸喘,甚至主動脈瓣有雜音,心肺功能可能會有問題,血行阻力會比較大,暑熱能不能順利散發,血行順暢是基本條件。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科藥物造成的雙重傷害指的是該藥物除了造成服用者殘缺傷害之外,

副作用帶來的症狀被醫生否認,使得病友求助無門,

還會被認為是胡言亂語所造成的心理傷害。

我因精神科藥物導致的遲發性異動症(自2011年起時好時壞的不自主運動)

和2012-2013年重病的SILENT症候群到至今仍有的殘缺

回想當時求助西醫醫療體系時,

在聽到我有躁鬱症病史後,我的症狀受到幾位醫師的否認-指稱我是心因性造成的,說是我心裡很焦慮才這樣

他們的態度和言語,讓我覺得很不受尊重,

他們讓我感覺好像發身在我身上的一切不適,是我在胡言亂語

詳情可見 〈關於我的不自主運動的就醫問題 〈精障者的悲哀〉 〈2011/08/18台大就診經過〉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age35  

《人生的暗號》- 透視基因密碼創造生涯轉機

 

日本生物科技第一把交椅 - 筑波大學榮譽教授村上和雄,告訴你如何開啟好基因,享受美滿人生。

站在科學的角度解答人生際遇 --

*改變心態和環境,也能開啟好基因

*基因密碼會刺激潛能,影響人生的際遇

*真正獨創性的發明往往源自於直覺、靈感和模仿

*雖然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原理,卻不適用於人類

*基因中存在著「某種超自然力量」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約在2009接近2010年間,

我細讀了研究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並開創「意義治療法」的Viktor E. Frankl教授/醫師,

所寫的《活出意義來》ㄧ書。

書中的觀點讓我對於日後接受自身的困境和解開存在的疑惑,有莫大的助益。

對於弗蘭克醫師身處集中營忍受種種非人待遇,

最後卻能歷劫歸來得以寫出在其中的觀察和心情體悟,也多有共鳴。

 

書中第二部分 - 「意義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對於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焦慮、畏懼、恐慌、強迫...等症的成因和解套方式,提出清楚的論述。

在此簡短節錄Franlk醫師認為精神官能症者的治癒之道: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內容是聆聽講座的筆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已徵得講者陳俊志醫師同意,公開發佈於此

動腦襟,顧腦筋~ 同理人我調御情緒、促進腦力                                            

2013.10.22 陳俊志醫師 修慧診所主治醫師暨彰基精神科兼任醫師                                              

 

◎何謂腦襟?大腦的彈性和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藉由訓練和經驗引發的大腦結構功能的改變

                              (腦細胞、神經細胞可再生、成長、變強壯)

  。人類的神經系統能夠跳脫先天基因的限制,因此能夠適應內外在環境變動的

    壓力、生理的變化、以及經驗的變遷而存活下來。

  。神經可塑性是生長發展和學習記憶認知的機制,它也常是病理的致病原因。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題 :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文章發表於 : 2014-02-03 19:27 星期一 

 
引用slow 寫:
我想,憂鬱和躁狂交替出現,不管掛哪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診都會被判罹患躁鬱症。
而且從民國93年七月起,我持續看的精神科醫師是大醫院的名醫,
他除了曾多次眼見我的憂鬱狀態也是我躁狂發作住院時的病房醫師,我想他不會是了解不夠深入的醫生。
若是您去翻閱精神科醫師所寫的書籍資料中有談到關於躁鬱症的部份,
都會提到Lithium(鋰鹽)是治療躁鬱症的主要用藥。
而且我的精神科醫師曾告訴我說「鋰鹽是用來保護我的腦袋用的」,
他所受的教育就是這樣教他的(但他所受的精神藥學背後的贊助者是誰?是富可敵國的藥廠。),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題 : Re: 慢慢部落格分享發表於 : 2011-07-18 0:11 星期一

patty,
我寫的下面這些,都是我曾有過的狀況
<躁鬱症在急性發作期常是生不如死的
恐慌'焦慮'重度憂鬱'精神躁動'坐立不安'躁狂'木僵狀態......還有旁人無法想像的躁鬱混合 >

事實確實如你所說的
有的躁鬱症病友的自殺因為痛苦已經超出他們的負荷
所以他們當時只是想立刻擺脫這個痛苦
這我有親身經驗
我能同理躁鬱症自殺者的無奈與悲哀

我重鬱時最嚴重到不吃不喝不動木僵的狀態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